明日就是国庆,早早放学在家,闲暇之余看了《长安的荔枝》,故事讲得真不错。不少片段我还哭了。
长安“打工人”李善德被迫接了个“荔枝使”的活儿——要在贵妃生日前,把鲜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。可荔枝这东西,“一日色变、两日香变、三日味变”,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那个全靠人力的年代,所有人都觉得这根本不可能。但李善德愣是在绝境里爆发了,一遍遍计算试验,遇到问题就解决,碰上堵点就打通,最后硬是设计出了一条最快最短最保鲜的路线,把“不可能”变成了“可能”。试验失败的时候,他也沮丧,但他说了一句特别戳我的话:“就算失败,我也想知道,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。”
《长安的荔枝》简直就是“大唐版极限挑战”,看电影的时候,你能感受到那种与时间赛跑的紧张,也能体会到李善德孤注一掷、千里奔波的悲壮和无奈。作为大唐官僚体系里的一颗“螺丝钉”,他走出长安城,亲眼看到了权力运作的冷酷、体制的腐朽,还有老百姓的艰难。所以哪怕知道会得罪权贵,他还是忍不住质问杨国忠:天下的钱就那么多,取之于民、用之于上,凭什么说“不劳一文”?
“此事起于贵妃的一句无心感叹,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。”千里送荔枝的故事读完后,一种极其沉重的感觉萦绕在我的心头,这个“胆小、笨拙、窝囊”的中年小吏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儿、朋友,面对这样一个几乎可能性为零的任务依然心存希望、勇往直前,并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,甚至于豁出了性命,换来的却是那个时代的冷漠、不公、荒诞,真是可叹又可悲。在四海笙歌的大唐盛世背后,有多少个李德善因为一句话跑断腿,甚至丧命?又有多少个李德善能够在复杂的官场里真正保全自己呢?
邓安庆 看过 2025-07-16 20:31:58 江苏
全片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杨贵妃的纤纤玉手远离荔枝时,镜头稍稍推远,多少奇珍异果堆叠在桌上,荔枝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种水果而已,那种享受的“轻盈”之感,一下子把运送荔枝之难、所遇的困难挫折之多,无数人力和心力的耗费混在一起的“沉重”给衬托了出来。另外一个镜头是李善德站在码头上,眼睛发红,一夜白头,内心绝望之感,让人感同身受,而在结尾处他吃了一颗又一颗新鲜的荔枝,眼泪一颗又一颗的掉落,他体会到政治之无情、命运之荒谬,那样的百味杂陈,让我动容。